發表時間:2024-09-29 16:54:22 點擊:0
提起養老院,不少老年人的第一反應是搖頭擺手,像是在談論什么禁忌話題,仿佛養老院是什么洪水猛獸,避之不及。
這種態度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國老年群體中的一種現象。
記得之前看過一期央視的《等著我》節目,一位年邁的母親想尋找失散多年的兒子,希望兒子能夠接她回家。
這位母親獨自居住,生活十分不便,節目組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建議她考慮入住養老院,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但這位母親卻堅決拒絕,她說:“我寧愿一個人在家,也不想去養老院,那里像個醫院,我不想去等死。”

就像孩子害怕打針吃藥,老年人對養老院的排斥也源于一種本能的恐懼。
這種恐懼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長久以來社會對養老院的負面刻板印象,以及一些真實存在的養老機構亂象。
媒體上時不時曝光的養老院虐待老人、服務質量差等負面新聞,也加劇了老年人對養老院的擔憂。
他們擔心自己入住后,會遭遇同樣的不幸,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甚至遭受身心上的傷害。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一些養老機構確實存在管理混亂、服務不到位等問題,讓老年人望而卻步。
入住養老院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對于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老年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他們擔心自己無力承擔高昂的養老費用,給子女增加經濟壓力,成為家庭的負擔。
很多老年人仍然保持著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他們希望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安排時間。
而養老院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規律和約束,他們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習慣來生活。
在很多老年人的觀念里,養老院是子女不孝的象征,是“孤老院”的代名詞。
他們認為,一旦住進了養老院,就意味著被家人嫌棄,失去了家庭的溫暖,晚年只能在孤獨和寂寞中度過。
“養兒防老”的觀念深深刻在了每個老人的觀念里,入住養老院意味著孩子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會被人笑話。
所以盡管很多養老院提供了專業的養老服務,但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說,它仍然是一個“無奈之下”的選擇。
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社會需要提供更多元和個性化的養老服務,比如現在很流行的“互助養老”服務。

“蔚藍互助養老服務”正是基于這一理念應運而生的。
它致力于打造一個安全、可靠、充滿溫情的互助養老平臺,連接有能力幫助的老年人和需要幫助的老年人,通過提供時間銀行、技能交換、生活照料等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蔚藍至善實行“千城萬店”戰略,聯合合作伙伴在全國各地的社區內外建設“蔚藍至善康養之家”,同時,秉持“互助養老”、“大家健康”的理念,扶植培養有意愿進入大健康賽道的個人、夫妻成為“蔚藍至善社區健康大使”,在樓寓、小區、鄉村設立虛擬的mini蔚藍至善康養之家,進行上門養老服務和適老化改造服務,推廣銷售百芯通藥食同源產品,把康養服務和健康產品帶進社區,帶進家。
蔚藍至善構建“時間可存取,愛心能互換,服務可增值”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機制”。

蔚藍至善社區健康大使不論是向長者提供的康養服務還是自己購買的康養服務和“百芯通”等康養產品,都可以換取積分,儲存在“時間銀行”里,定時兌換旅游旅居、精美禮品等服務或物品,或者兌換未來別人向自己提供服務。
蔚藍至善誠摯邀請您,
成為蔚藍至善社區健康大使,
今天為別人服務、明天別人為我服務。